集聚创新要素 促进成果转化
北京市委常委/北京市科教领导小组副组长朱善璐、中关村管委会主任戴卫、副主任郭洪、副主任任冉齐、市发改委委员张燕友 、市科委副主任郑吉春、市教委副主任郭广生、市财政局副巡视员吴素芳等相关机构的领导出席了大会。中关村开放实验室负责人及其上级单位领导参加了大会。与会的还有各园区管委会、大学科技园、专业园;产业联盟成员单位、百家创新试点企业;中科院北京国家技术转移中心、中关村协会联席会、北京技术交易促进中心、中关村知识产权促进局、北京技术市场管理办公室、大学科技园联盟等 区域性产学研促进机构 代表共三百余人。北京民营科技实业家协会作为中关村开放实验室工作的受托单位,协助筹备和组织大会的召开。 新华社、科技日报、北京商报、北京电台、北京电视台等媒体出席并对大会做了专题报道。 大会由郭洪副主任主持并致开幕词。他说,中关村开放实验室联盟是由中关村开放实验室自愿联合成立,以促进产学研结合、推动园区企业创新为使命的自发组织,是加速中关村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一次组织创新,更是中关村地区聚集各方创新资源的一个产学研合作平台。大会开始前,中关村开放实验室联盟 召开的 第一届理事会审议通过了《中关村开放实验室联盟章程》,选举通过了联盟首届理事长(北京邮电大学副校长杨放春)、秘书长(北京民协常务副会长朱希铎)以及 12 位副理事长。 联盟秘书长朱希铎汇报了联盟的成立经过。中关村开放实验室工作于2006年6月启动,挂牌了36家开放实验室,组织两批项目申报,开展了多个产学研调研课题,并为园区百余家高新技术企业提供了服务,初步涌现出一批产学研合作的成功案例。一年多的努力探索和资源积累为联盟的建立奠定了理论基础和组织基础,同时也形成了"中关村开放实验室"品牌。 联盟理事长杨放春做了"开放实验室联盟的定位、目标和任务"的专题发言。中关村开放实验室联盟将成为政府、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企业之间的有效沟通桥梁,成为一个以形成自有知识产权为导向,推动区域技术转移为目标,集聚中关村科技园区创新载体的产学研合作平台。联盟将通过信息交流、技术转移、项目合作、宣传推广这四个重点工作平台建立"Zpark-openlab"品牌。同时,探索创新要素聚集模式,建设中关村区域的产学研基础信息数据库,为推动产学研合作全力以赴。 大会同期举行了中关村开放实验室联盟成立揭牌仪式,任冉齐、张燕友、郑吉春、郭广生、吴素芳、杨放春等六位领导为联盟揭牌。 中关村新能源技术应用联盟负责人/中关村国际环保产业促进中心董事长徐云和中关村大学科技园联盟负责人/北航科技园总经理李军分别作为产业联盟和合作单位的代表发了言。 戴卫主任就中关村开放实验室工作推进情况向大会作了报告。中关村开放实验室工作自开展以来,完善了相关的工作体系和资金保障,初步建立了开放实验室的网络,加强了大学科研院所与企业的信息沟通,支持了一批产学研合作的项目。多家企业与实验室的合作均取得了前所未有的阶段性成果,戴卫主任指出,这是因为企业站在市场前沿能够及时了解技术和产品的需求,实验室站在科技的前沿具有强大的科研条件和专家队伍,双方合作,既降低企业研发丰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又进一步释放了科技的潜力,满足了国家经济社会的需求,实现了和谐发展。 希望联盟能在以后的工作中继续创新合作体系,促进产学研合作,在工作中协同配合,扎实推进,促进科技成果落户中关村企业,转变为现实生产力。 北京市市委常委/市教工委书记朱善璐为大会做了总结讲话,他充分肯定了联盟成立的意义。中关村开放实验室联盟的成立是"两新组织贯彻"十七大精神的实际举措 ,是中关村进一步发挥优势,科学发展,踏上协同创新历程的一个标志性举措,它 承载着推动中关村产学研合作的历史使命,是一种荣誉,也是一种责任,希望以联盟为代表的两新组织在十七大精神的引领下为推进中关村园区的"科技创新"贡献自己的力量。 同时,朱善璐书记还传达了十七大的有关精神和市委二次全会的要求。 中关村开放实验联盟是中国第一家实验室联盟。 它的成立顺应时代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中关村开放实验室联盟是产学研合作模式的创新。一方面可使实验室资源优势互补: 21世纪的技术发展趋势已呈现出群体突破、协同创新的态势。目前起核心作用的已不只是一两门技术,学科之间相互融合、相互作用、创新进化越来越重要,联盟涵盖了通信、软件、信息服务业、生物医药、环保新能源等 中关村区域重点关注领域,多学科交叉、综合、协同进化将有利于创新科技体系。一方面 可加快实验室成果在中关村园区企业产业化进程并促进企业自有知识产权核心技术的发展:联盟的开放性能更有效地为中关村的科教资源找到最适宜生长的土壤,也能更便捷地为中关村的企业挖掘出源源不断的创新资源及强大持久的技术支撑,使得实验室和企业在创新路上取得双赢。 中关村开放实验室联盟还实现了各项创新资源的整合、开放和共享。科技和产业的发展需要形成集群,集群之间和集群内部需要及时的沟通和交流。未来的产业发展与合作越来越趋向于网络化,市场很难允许企业孤立的存在,高度专业化的企业需要联盟使其网络化,形成市场。联盟汇聚了中关村地区的优质实验室,同时还吸纳了产业联盟、技术转移服务机构、行业协会、区域性产学研促进机构等致力于中关村产学研合作的中介服务机构,形成了自己的生态林和创新链。联盟以虚拟研究院为发展方向,将通过市场,重新配置和整合重点产业、重点领域的技术、产品、人才等资源。 "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中关村开放实验室联盟将将沿着"十七大"指明的方向,努力探索中关村虚拟研究院的创新模式。 |